社论:世界哲学日的省思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11月26日、27日两天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,地点就在巴黎总部。议题围绕着一个新生的概念:「人类世」(Anthropocene)。这原是一个从地质学衍生的新词,最早由荷兰科学家克鲁芹(Paul Crutzen,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)所提出,他认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所进行的都市化、大量使用石化燃料、化肥、人口迅速增长,造成环境恶化,水资源匮乏,生态系统衰减……其影响将延伸到未来数百万年,人类因此迈入地球新纪元,单一物种形塑了一个全新的地质时期,这就是「人类世」。
然则,当「人」本身的活动成为地质变迁、地球演化的关键因素,这究竟是幸或不幸?其实,若是回到教科文组织宗旨:「透过教育、科学和文化,强化各国家之间的联结,确保正义、法治、人权和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可以获得尊重。」如是宣示,对于「人类世」的到临,可以说已是鲜明预警。同时,也预告了,唯有经由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彼此尊重,才可能缓解人类对地球的伤害,将末日往后推迟。
回头来看有关「人类世」的讨论,这又是联合国第11届「世界哲学日」的延续。联合国将每年11月的第3个星期四订为「世界哲学日」,今年落在11月21日,而开幕主题就是「包容的社会,可持续的地球」。会订出这样的题目,当然是因为世界各地仇外、排外的气氛日趋激烈,即使是民主先进的西欧国家,极右翼法西斯的势力也正在集结壮大,甚至已有透过选举机制掌握国家机器的能耐。这证明了,进入「人类世」的地质时代,人类不仅破坏生存环境,与地球为敌;人类之间甚至也是相互仇视,以毁灭、驱逐对方做为政治动员的最大能量,也就是哲学家沙特在剧本《无路可出》中所嘲讽的:别人,就是我的地狱。
今年世界哲学日的主题,明显是看到「人类世」这种毁灭并且相互毁灭的特性,而质问在政治里,究竟有无必须坚守的道德和伦理原则?人类社会是否可以形塑政治共同意志,对抗排外的恶势力,共同建构一个相互包容的社会?而哲学,在此过程中,是否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?
教科文组织今年活动的尾声是纪念法国哲学家里柯(Paul Ricoeur,1913~2005)百年冥诞。而关于认同与仇外的问题,里柯曾经提出一个「叙事认同」(narrative identity)的概念,亦即透过彼此的「对话」来引导思想,建构主体。尤其是在越来越缺乏明确指标的现代世界,有思想意义的对话更为重要:与活人对话,与死人对话,与他者对话,与智者对话。也唯其透过对话,个体得以在无常、变迁的世界中自主追寻生命的和谐。而这也许就是我们在「人类世」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与生活态度。
图说:德国柏林一座发电厂烟囱后方太阳升起,图摄于2013年11月27日。(图文/路透)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HJ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cdhs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