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诗萍》「台北城文化誌」老派已逝然而不死只是凋零!——谢谢李国修,原来您始终还在
蔡诗萍》「台北城文化誌」老派已逝然而不死只是凋零!——谢谢李国修,原来您始终还在
【爱传媒蔡诗萍专栏】我们该「怎么看一场戏呢?」
尤其是一场,创作者说,是为了缅怀自己已逝的父亲,在不知不觉中,被他影响而创作的戏。
然而,创作者又再三提醒我们:「全剧虚构的情节多过于我的经历,其中却深深隐藏着我做剧场态度的真情和对先父永远的景仰!」
我想,我们做为一位台下的观众,做好的态度,莫过于,浸淫于戏里,专注于剧情,放肆于感受,牵动于演员,连结于自身的生命情怀,而后,起身,鼓掌,随着散场人潮,走出剧场,搭上公车,捷运,招唤计程车,一路回想着「啊,李国修竟然也走了近十年呢!」
是的,我是在忙了一整天之后,填了两块麵包,冲进北艺的大剧院,整整投入剧情达三小时,然后带着满满难以言叙的心情,回到家里,匆匆洗过澡,午夜了,但始终悬念着:该写点什么吧,不然,你的心,不会安静下来的。写点什么吧。
清晨,不到五点起床,回想着昨晚看戏的现场,见到的朋友们,一幕接一幕的剧情,再翻看着《2023京戏启示录 创拓版》,不能不把视线投射在一行小字上「李国修 纪念作品」。
李国修走了快十年了。
人都会走,人都会带着自己的遗憾,带着自己满身的记忆,向人间说掰掰。
走的时候,他在留恋什么?走了以后,我们对他,感怀些什么?
李国修的父亲走了。
国修总是不能忘记,小时候,父亲对他描述的关于戏班子的事;国修总是不能抹去,小时候,父亲那双手,做厚底戏靴,乐活一大家子的身影;国修总是不能啊,不能忘怀,中华路上一排八栋中华商场的岁月。
于是,多年后,他写下了《京戏启示录》,虚虚实实,实实虚虚,无非是,无非是要把心底那一份对父亲,对自己从何而来,要往哪里去的父子之间,难以言喻,又必然牵连的纠结,坦然的交待出来,不然,他心头难以平静。
然而,李国修也走了!带着我们的惊讶,带着我们身为观众的不捨,还是过早的离开了。
但正如国修的父亲不会消失在他的生命里一样,国修又何曾会消失于我们这些看过他的戏,被他逗笑,被他弄哭,被他牵引于舞台上每一幕每一角色每一台词的观众的记忆里呢?
身为创作者的亲人,友人,何其幸运!不管他们的际遇多坎坷,多平凡,一旦创作者决心为自己生涯里曾被启示,被启发的那些片段,留下作品时,「他们平凡坎坷的人生便永恆了」!
身为喜欢欣赏创作者作品的我们,又是何其的幸福!
我们忙碌了一整天。下班后,匆匆赶往剧场,嘴里还嚼着充饥的食物,心头已经浮动着兴奋,喜悦,激动的情绪了。
我们来看戏。
我们来看创作者的把自己所感受的实在的世界,观察到的彷如戏剧般的人生,交错起来,构筑了「虚实之间」,连缀你我之日常,你我之共鸣的部分,于是,我们哪里在乎它是真的,还是假的,它是剧情,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遗憾或感激呢?!
京戏,曾经有过的风华,一如,世界走过的,许多风华已逝的「老派事物」一样,不免走出它的辉煌年代,老派已逝然而不死只是凋零,这种连绵的遗憾惆怅,在真实世界是残酷的,唯有虚构叙事(小说戏剧等等),锁住了它的温柔,停格了它的不朽,完成了世代交替的缅怀。
我喜欢《京戏启示录》。
老派事物难以挽救,然而老派事物缠绵的记忆,是我们每个世代一直往前,却也不时回顾,最辩证式的成长美好。
谢谢李国修,我总觉得,您始终还在。
原来是因为,您留下的创作。
「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。」国修您已经做到了。
作者为知名作家、台北市文化局长
照片来源:作者提供。
●经授权刊载,原文分享于作者脸书。
●专栏文章,不代表i-Media 爱传媒立场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HJ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cdhsl.com